
密集的快门声此起彼伏,不满的方言声细若游丝……5633次公益慢火车上的一幕,刺痛了公众神经。一群装备精良的摄影爱好者围堵一名彝族老人,怼脸式拍摄明显让人不适,即便有网友证实老人用方言表达不满,但随后的官方通报仍以“未接求助、无争执”一笔带过。这趟民生列车,如今俨然沦为追逐流量的“摄影片场”,背后暴露的伦理失范与宣传异化,值得深刻反思。
作为铁路部门服务乡村振兴的惠民举措,全国仍有81对慢火车穿梭在湘西、云贵等少数民族地区,老乡们带着自家产的香椿、樱桃、家禽家畜,乘坐这趟列车去县城售卖,维系着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循环。然而,随着“幸福慢车”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密集宣传,如今的5633次列车似乎正在经历功能异化,它们从10多年前的单纯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某种意义上服务乡村振兴对外展示窗口。
在流量焦虑与宣传惯性的双重作用下,摄影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蜂拥而至,不是为了记录乡村振兴的真实变迁,而是为了捕捉符合刻板印象的“乡土符号”。在他们的镜头里,“赶羊老人”等一些场景因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成了稀缺的“流量密码”。于是,老人的不适被无视,只剩下满足猎奇心理的“视觉素材”,这种“纪实冒犯”,本质上是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更是对乡村振兴的片面解读。
更值得注意的是,官方通报特别强调拍摄者是“自发购票前往”,字里行间透着急于“撇清责任”的意味。可问题是,为何零散的“自发者”能精准聚集到同一趟列车、锁定同一拍摄对象?这与铁路部门长期的密集宣传是否存在隐性关联?当公益宣传异化为“流量诱饵”,官方非但没有反思宣传导向的偏差,反而以“无争执”为借口模糊伤害本质,这种“自证清白”的姿态,既辜负了民众的信任,也忽视了被拍摄者的人格尊严。
身体迈入新时代,思想却还停留在过去。部分宣传者陷入“越稀缺越追捧”的误区,将老人、家畜、土特产等元素标签化,塑造出“落后即淳朴”的刻板印象,却对乡村振兴带来的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升级视而不见。他们想要的不是真实的乡村,而是符合想象的“怀旧图景”;追捧的不是奋斗的村民,而是可供消费的“符号化个体”。
公益的底色是尊重,纪实的底线是伦理。让公益慢火车回归民生本质,首先要划定宣传与冒犯的边界,不能只追求宣传热度,明确禁止影响乘客正常出行的围堵式拍摄。摄影者们要让纪实镜头回归观察与尊重,真实与真诚,乡村不仅有老人和传统,也有青年和创新;不仅有古朴的生活,也有现代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官方要摒弃惯性思维,正视宣传引导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及时纠偏比急于撇清更显担当。
慢火车还将继续开行,但唯有坚守以人为本的底线,摒弃符号化消费与片面化宣传,才能让慢火车真正服务民生。否则,再亮丽的宣传,也会在镜头的围堵与尊严的漠视中,失去应有的分量。
作者:袁强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