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朋友圈,十分钟删除,却酿成无法挽回的泄密后果。国家安全部披露的新任干部蒋某泄密案例,以极具警示性的细节敲响警钟:当“炫耀心”取代“敬畏心”,当指尖随意触碰涉密信息,国家安全的防线便可能在瞬间失守。这起看似偶然的“指尖失误”,实则暴露出个别公职人员纪律意识的缺位,更印证了“国家安全无小事,指尖泄密勿大意”的深刻内涵。(长江日报11月5日)
公职身份的含金量,从来不在朋友圈的点赞数里,而在履职尽责的实绩中。蒋某为彰显公务员身份,竟将秘密级文件首页拍照炫耀,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公职身份的认知错位。新时代公职人员的身份认同,应当建立在为民服务的宗旨之上,而非特权炫耀的虚荣之中。正如初任公务员培训强调的,合格干部需对标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锤炼忠诚品格,涵养公仆意识。蒋某的教训警示我们,公职人员若把身份当炫耀资本,把纪律当“稻草人”,终将在名利虚荣中迷失方向,既折损个人前程,更损害公共信任。
“指尖泄密”的背后,是保密意识的全面松懈。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机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一条朋友圈、一次截图转发,都可能成为涉密信息扩散的“加速器”。蒋某自认为10分钟内删除即可万事大吉,却忽视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与不可逆性——好友的截图保存、私下的转发分享,早已形成无法追溯的传播链。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在泄密案例中并不鲜见,有的干部为工作便利用小程序处理涉密文件,殊不知内容已被第三方服务器留存;有的干部将密件带回家中,被别有用心的亲属偷拍传至境外。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保密防线的失守,往往始于“小事无所谓”的麻痹思想。
守护国家安全,需要筑牢“思想+制度”的双重防线。对公职人员而言,首要的是拧紧思想“总开关”。要深刻认识到,涉密信息关乎国家利益,保密纪律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规定,禁止在互联网及公共信息网络中传递国家秘密,这一法律红线容不得半点试探。无论是新入职干部还是资深从业者,都应始终保持本领恐慌与纪律敬畏,把保密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不该拍的不拍、不该发的不发。
单位层面更需织密制度“防护网”。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应强化保密课程的实战性,通过案例教学让纪律要求入脑入心;日常管理中要健全涉密文件流转机制,对会议材料、工作文档实行全流程管控;技术层面可搭建保密检查平台,对电子设备、网络传输进行实时监测。唯有把教育引导、制度约束、技术防控结合起来,才能从源头遏制“指尖泄密”风险。
国家安全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规范操作、每一次纪律坚守中。蒋某的党纪政务处分,既是对个人的惩戒,更是对全体公职人员的提醒。作为新时代的公职人员,当以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的自觉,守住保密底线;以勤政务实、为民服务的担当,诠释公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指尖”成为履职尽责的工具,而非泄密失责的通道,用实际行动守护国家安全的每一寸防线。(董乔楠)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