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深夜23时10分,京广高铁咸宁北站至赤壁北站区间,随着封锁命令的下达,200余人的施工专班迅速集结,在360分钟的“天窗点”内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集中修施工。这是京广高铁乌龙泉东至赤壁北区间首次进行成段换轨作业,标志着这条已运营16年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正式进入全面大修周期。
作为串联华中、华南经济圈的重要通道,京广高铁武广段自2009年通车以来,累计安全输送旅客数以亿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历经十六载风雨洗礼,线路设备已进入大修周期。此次成段换轨施工,不仅是对设备隐患的及时消除,更是中国高铁运维管理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型的重要标志。
此次施工计划利用33个天窗点,完成总计20.1公里的长轨更换任务。为确保施工安全高效,集团公司创新实施“一日一案”管理模式,优化调车编组及行车组织方案,详细制定换轨时间节点,并安排专人全程卡控施工安全与质量各环节。这种精细化的施工组织,体现了现代铁路运维管理的新高度。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施工采用了多系统跨专业协同作业模式。通过统一指挥平台,工务、电务、供电、车务、机务等各专业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指令同步响应,形成了高效的施工合力。同时,施工设备及机械化车辆按照“拆、换、焊、收”一体化流程作业,真正做到了“工完料净场地清”,展现了现代化施工的规范与高效。
在技术创新方面,施工团队针对不同超高路段和钢轨型号的特点,采用国产闪光焊轨车组,创新运用“支垫法”和“疏坡法”等工艺,确保了全线钢轨焊接质量和应力放散均匀性。经无损检测,各项指标合格率均达100%,这既是对施工质量的肯定,也是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的生动体现。
此次换轨施工的成功实践,为全国高铁网络的运维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创新采用的协同作业模式、精细化管理方法和自主化技术工艺,未来可在其他高铁干线推广运用,从而提升整个路网的安全保障水平。随着我国高铁网络不断扩展、运营年限逐步增长,这种系统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运维模式将愈发重要。
展望未来,京广高铁这条“钢铁巨龙”在经过精心维护后,必将继续以其安全、快捷、舒适的服务品质,奔驰在华中南广袤的大地上。而此次换轨施工所展现的专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也将激励铁路系统在设备管理、运输组织、客户服务等各领域持续创新,为推动交通强国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中国铁路,既需要营销创新的“巧劲”,也需要设备维护的“实功”,更需要国际联运的“视野”。京广高铁换轨工程的成功实施,正是这种全面发展理念的最佳注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铁路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胡锋)
编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