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鄂西武陵山区,层林尽染,硕果盈枝。在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青岗坪村,村民皮海久站在自家板栗树下,望着通村公路上穿梭往来的旅游大巴和货运车辆,感慨万千:“要不是铁路局帮咱修路,我这一筐山货得背3里地才能送上车;要不是建起蔬菜大棚、茶厂,咱村年轻人哪能守着家就挣钱哟!”这番质朴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十年蝶变的心声,也折射出集团公司十年如一日定点帮扶的温暖力量。
2015年,按照定点帮扶工作部署,集团公司与青岗坪村结下不解之缘。这个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村庄,曾是典型的“路不通、产业空、增收难”贫困村。村民曾令选回忆道,过去卖一头200多斤重的猪,需要请人轮换着背到集市,“民生要道不畅、农副产品运不出去”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面对这一现状,集团公司驻村工作队甫一进村,就把修建出山道路定为首要任务。队员们翻山越岭实地测绘,既要考虑道路坡度适合农用三轮车通行,又要避开村民的山林和承包地,在节约成本的同时确保施工质量。
十年来,集团公司累计投入133万元,先后新建和硬化了7条通组公路,维修3座危桥,新建赵家湾至安置房1000米“断头路”,硬化全线2300米道路,逐步织就总长9423米的63条村组道路网络。尤为可贵的是,在修路过程中形成了“村民主动参与、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生动局面——男劳力搬运建材,妇女同志为施工队做饭送水,老人也拿着锄头平整路基。这条从“村村通”迈向“户户通”的民生路,不仅打通了山间阻隔,更成为连接外界的“致富路”、群众出行的“幸福路”。
道路畅通带来发展机遇。快递车辆沿着新修的道路开进村庄,电商服务站顺利落地,山里的土蜂蜜、干笋、腊肉直接销往武汉等大城市;农资农具运输更加便捷,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信心倍增。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集团公司还带领村民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绘制文化墙,打造美丽乡村。“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我发在朋友圈里的乡村美景收获点赞无数。”当地大学生李康博的这番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路通了,得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然帮扶就是'一阵风'。”怀着这样的认识,集团公司开始着力培育能够长久带动增收的特色产业。针对青岗坪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的特点,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借助“路菜大棚”模式,带领村民走出一条“靠山吃山、就地增收”的产业致富路。
首批15个蔬菜大棚选址在村中心的马家大淌,集团公司投入30万元,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全程指导。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驻村工作队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种出来的菜铁路局帮忙卖”。村民张大姐第一个报名,跟着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单季西红柿收入就达1.2万元。看到实效的村民们纷纷加入,大棚规模逐步扩大到70个,年产蔬菜突破10万斤,不仅满足了集团公司管内多家单位食堂需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累计为农户增收30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
在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集团公司还将目光投向了村里传统的茶叶种植。过去村民各自为战,手工制茶品质参差不齐。2015年至2017年间,集团公司累计投入149.2万元,帮助购买10万株茶苗,新建茶园208亩,惠及800多户村民;投资建设茶厂厂房,采购自动化制茶设备,实现茶叶加工全自动化;协助村里聘请专业制茶师,为茶叶产业注入科技含量。如今,青岗坪的茶叶不仅品质提升,价格也水涨船高,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十年耕耘,十年蜕变。如今的青岗坪村,道路纵横交错,产业蓬勃发展,环境优美宜居,村民笑容灿烂。这个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贫困山村,在铁路部门的持续帮扶下,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段企村同心、携手奋进的温暖篇章,不仅书写在青岗坪的青山绿水间,更镌刻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铁路部门将继续发挥行业优势,创新帮扶机制,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岗坪村”能够在铁路的助力下焕发新生,更多的农民兄弟能够搭乘“乡村振兴号”列车,驶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何佳祺)
编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