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组委会发布公告称,因网民举报并提交线索,复查组核查草书组打分原始表,发现多名评委涂改分数,使44号作品一跃至“特等奖”。组委会遂取消该作品50万元特等奖资格,并宣布“永不录用”涉事评委。(新京报)
直播镜头刚熄,橡皮擦就登场,这场“直播防腐”的翻车,让书法界最昂贵的遮羞布被一把扯下。
一场总奖金超600万、单项特等奖50万的书法大赛,在直播镜头下仍被“做手脚”,草书组特等奖被紧急撤销。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白纸黑字、镜头全程,为何还敢集体改分?书法圈不是第一次“翻车”,却是第一次把“暗箱”摊在太阳底下,让人看清,当权力、人情与巨奖勾兑,再精密的直播也锁不住一颗想作弊的心。
直播打分曾被视为“终极防腐器”,观众同步可见评委落笔,理论上无法篡改。但技术只记录结果,管不住评委在交表前“二次施工”——原始打分表上,有人把“85”涂成“95”,一笔之间,10分落袋,50万奖金易主。屏幕那端,观众还以为是艺术战胜了算法,殊不知,是橡皮擦战胜了公信力。原来,技术透明不等于程序透明,更不等于人心透明;当评委们私下串联、互换“人情分”,直播便成了最诚实的撒谎现场。
50万奖金不是小数目,它把书法从文人雅事变成竞速跑道。过去,评奖是学术认同;如今,特等奖等于一线城市一套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必有“勇盗”。当利益大到可以改写人生,道德自律就成了最脆弱的防火墙。组委会事后“永不录用”几位评委,看似严厉,却像把烂苹果拣出篮子,却没检查篮子本身有没有窟窿——谁来监督评委的初选票?谁来保管被涂改的原始表?如果答案仍是“内部人”,下一次只是换一批人拿橡皮。
更值得玩味的是,通报把责任压缩成“个别评委不听招呼”,仿佛只要人人“听招呼”,就能海晏河清。但“招呼”一词本就暗含人身依附,它提示我们,书法界通行的不是制度,而是门生、师承、席位——一张盘根错节的“雅集关系网”。直播镜头扫不到的地方,评委们互称老师、师兄,赛前一个电话、一顿便饭,就能把“学术判断”换成“自己人加分”。当人情成为硬通货,纪律承诺书不过是入场仪式,真正的评审规则写在饭桌上、微信语音里。
书法是国粹,却频频因评奖蒙尘。根本原因不是技术落后,而是权力结构过于封闭:评委会即“权威共同体”,外部监督为零,公众只能看热闹,无法看门道。解决之道也不是简单加码奖金、增加直播机位,而是把“评”与“审”分离,评委只负责初选,终评引入异地盲评、公众观察团、区块链存证,让每一张打分表都可追溯、不可涂改。只有让书法回归学术,让利益回归市场,让评审回归制度,50万才能买到真正的“笔墨精神”,而不是一块被改分的遮羞布。
六个特等奖,少一个,不是空缺,是五根钉子,把公信力钉得更深,也把质疑钉得更疼。
作者:王志高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