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让纸质票从“出行凭证”变为“文化载体”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11-17 13:57 阅读量: 字号:

  当2025年9月30日成为铁路纸质报销凭证的“最后期限”,铁路部门这场持续七年的“无纸化”改革终迎收官。

  回顾这七年过渡期,从海南环岛高铁电子客票试行,到全国普速铁路“一证乘车”,再到电子发票全域推行,中国铁路用数字化转型交出一份效率更高、更环保、更惠民的答卷。

  电子客票的全面推广,不可否认是科技惠民的选择,解决了纸票时代取票排长队、丢票无法报销、管理耗费资源等问题。2024年,全国43.12亿人出行坐火车,如果依旧使用纸质票,那不仅会造成巨量林木资源消耗与碳排放,更会让春暑运的车站陷入效率困境。如今,指尖轻触即可完成购票、报销,企业省去了凭证归档的繁琐,铁路部门降低了运营成本,旅客享受到了“一证通行”的便捷,这份“三赢”的成效,正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所在。

  也许,让纸质火车票以“文创产品”的形态留存,是平衡效率与情感的最优解。铁路部门可以凭借自身的历史资源,开发一系列纸质票文创,比如复刻各个年代的经典车票样式,从绿皮火车时代的硬板票,到高铁时代的磁卡票,让这些老物件变成铁路发展的“活化石”,再比如推出“定制化纪念票”,乘客在购票时可自愿决定是否打印,票面除了基本行程信息,还能加入出发地和目的地标志性图案,专属祝福语,甚至可以嵌入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购票时间,乘车回忆等个性化数据,让一张车票变成可收藏、可追溯的“旅途纪念册”。

  除了文创转化,纸质票的“软性留存”还能拓展到更多地方,比如在客发量大的火车站搞个“铁路记忆展厅”,把各个时期的纸质车票、检票设备、乘车票据之类的实物集中展示出来,再配点多媒体影像讲讲背后的故事,旅客候车的时候也能感受一下铁路发展的脉络;或者开发“电子票+纸质纪念”联动服务,旅客乘车后,可以在12306APP上申请邮寄定制纪念票,也可以在车站自助终端打印带有收藏编号的纪念版车票,这样就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一刀切”的退出方式,本身就是铁路部门的人文关怀,对于习惯纸质票的老人,纪念票是行程参考的补充;对于追求仪式感的年轻人,它是一段旅途的专属印记;对于铁路文化爱好者,更是一份珍贵的收藏。

  铁路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淘汰过去”,而是“传承精华、拥抱未来”。电子客票解决的是“出行效率”问题,而纸质票的文创化探索回应的是“情感需求”“文化传承”问题。我们也期待铁路能继续挖掘纸质票的文化价值,让纸质票从“出行凭证”变为“文化载体”,从“历史记忆”变为“时代IP”。(屈伟明)

编辑:钱江



2022000000000000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董越峰,修改董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