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网评:野蛮放生,岂能一“放”了之?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11-03 09:39 阅读量: 字号:

  11月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一群人戴着口罩在广东清远市清城区迎咀水库区域放生大量猫,不少猫被惊吓后攀爬到树上,有的因受惊后跳入水库而溺水。2日下午,记者从当地警方获悉,1日下午已接到报警,目前正由政府多部门联合处理,后续会救助落水及岸边放生猫,并通过监控追查放生人员。(红星新闻11月2日)

  放生,本该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良风俗,但近年来种种无序、野蛮的放生行径,却让这种善良变了味道。不当、随意的放生,绝非积德行善,反而会导致动物不能适应当地环境而死亡,增加疫源疫病传播风险,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成为扰乱当地秩序,破坏生态平衡的导火索。

  部分爱心人士,只管放,不管生,不曾考虑动物能否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是否会被影响。此次事件中,野蛮放生若是导致猫溺亡于水库,污染了水源,害猫儿丢了性命不说,更威胁到了公共用水安全,让附近居民吃水、用水受到影响,如此行径,罔顾公共利益,让放生变杀生,很难说是为动物好,怕更多是满足放生者做善事的心理需求。

  实际上,野蛮放生不仅有悖善的初衷,而且涉嫌触碰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然而,放生“清道夫”、放生毒蛇、放生鳄雀鳝……野蛮放生,殷鉴不远,为何总是屡禁不绝?究其症结,一是部分爱心人士观念陈旧,简单的将放生和行善划等号,没有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二是许多放生行为具有随机性和隐蔽性,监管体系存在盲区,难以第一时间发觉和制止,三是当前对于违规放生者仍以批评教育为主,即使处罚也多是经济罚款,违法门槛和成本双低,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所以,发现问题不能总靠网友曝光,制裁违法也不能总高举轻放,既然法律为放生划定了红线,就必须念好责任的紧箍咒。

  首先,要织密制度防护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放生法律边界和标准,给出行为科学指引,对违法者严肃惩处,以儆效尤。其次,推动监管前置,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配备巡逻队,借助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全天候监测,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预防。最后,要强化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和价值引导,建立放生活动备案制度,设置官方放生平台,鼓励举报违法行为,推动放生从盲目随意走向科学负责。

  此外,需要警惕的是,此次放生事件中,参与人数多,放生数量大,放生面向水源水库而非山林,能绕过日常巡查,可以说是组织特征明显,疑点颇多,比如,整个放生活动的经费和成本从何而来?猫儿“收运放”组织架构如何?上、下游是如何组织的?谁在居中联络?又是谁在统筹全局?背后有无非法放生的利益链条?这些都亟需引起重视,深入调查,若真存在类似筹款救猫、拦车救狗的链条,其危害将远超个体行为,必须以“零容忍”的雷霆手段严厉打击。

  野蛮放生绝非善举,更不能一“放”了之,放生本应是善意与责任的结合,而非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公共利益的漠视,更容不得利益黑手侵蚀,唯有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让放生回归文明、理性、向善的本真,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守护,更是对和谐共生的文明践行。

  作者:王林

编辑:钱江



2003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董越峰,修改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