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网评:严重学术不端的“首席科学家”,何以能吹着“滥竽”在高校里充数?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11-19 15:28 阅读量: 字号:

  “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11月18日发布情况通报。近日,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关于郭某学术造假的相关消息,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同时,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红星新闻11月19日)

  “首席科学家居然是骗子?”“这位首席真的只有高中学历?”“通报里说的严重学术不端究竟有多严重?”江苏科技大学一纸通报,将一位曾风光无限的首席科学家拉下神坛,也引发了公众一连串的追问。

  随着事实浮出水面,郭某那份曾经光鲜亮丽的履历,被证实是一场精心的、系统性的造假。他宣称发表了“170余篇SCI论文”,并提出了所谓的“郭氏模型”,然而在《自然材料》等顶级期刊上根本查无此人、查无此文;他标榜自己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但获奖名单中的同名者实为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与其研究方向毫无关联。更显荒谬的是,他简历中的“德国洪堡青年学者”这一头衔,本身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德国洪堡基金会只授予洪堡学者称号,并无青年学者之分。

  这份漏洞百出、却一度助他登上“首席科学家”高位的简历,堪称一份造假大全。一个简历如此经不起推敲的人,为何能一路过关斩将,甚至从疑似高中生身份摇身变为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高校引进人才,本应是一套严谨、审慎的流程,包含层层核实与把关。然而,在郭某事件中,这些基础环节几乎全部失灵,高考状元身份,完全可以通过查询教育部门的档案数据进行核实;SCI论文与学术成果,在各大权威学术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便可验明真伪;获重大奖项,向颁奖单位进行正式函询即可求证。

  这些本不复杂的核验环节的缺失,赤裸裸地暴露了部分高校重名头、轻核实的功利化引才心态。为了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抢到像“重大人才”这样闪亮“帽子”,一些高校甘愿降低审核标准、简化引进流程,这种唯头衔是举的浮躁风气,无疑为造假者大开了方便之门。

  郭某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简历注水,其危害是系统性的,至少体现在多个层面:

  侵占与浪费宝贵的公共科研资源。据报道,郭某曾主持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若情况属实,这意味着大量本应用于支持真科研、真创新的国家经费,可能被投入到了虚假的研究之中,严重挤占了那些踏实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机会,是对国家科研投入的巨大浪费。

  践踏教育公平,误人子弟。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其自身学术能力存疑甚至缺失,直接误导了学生的培养和学术成长。幸而江苏科技大学及时为团队学生安排了新的导师,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但此事件对涉事学生造成的心理冲击和学术延误已难以挽回。

  解聘郭某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是处理此事必要的第一步。但若将原因仅仅归结为“审核把关不严”的轻描淡写,显然难以平息公众对高校学术治理能力的深层担忧。此次闹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维护学术诚信,不能总依赖于事后的被动补救,必须构建起事前严格审核、事中动态监督、事后严厉追责的全链条、闭环式治理机制。

  学术圣殿,容不得半点虚假;人才引进,来不得一丝草率。唯有扎紧制度的篱笆,压实每一个环节的审核责任,彻底摒弃“唯帽子论”的浮躁心态,才能让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们再无立锥之地,让真正潜心学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还学术生态以本该有的清朗与纯粹。(郭元鹏)

编辑:王嘉



2003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王嘉,修改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