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网评:“苏超”,何以火爆?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11-02 19:28 阅读量: 字号:

  据人民网报道,一场名为“苏超”的业余足球联赛,以211.8万人次现场观众、667.7亿次话题播放量的数据,成为了现象级的群众体育盛宴。当人们试图解读其成功密码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熟悉的话语,焕发出全新的时代光彩。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赛事复制,而是一场源于草根、成于人文、兴于经济的生动实践。

  “苏超”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让平凡个体站上了舞台中央。快递员、村支书、程序员在绿茵场上奔跑,他们的身影映照着每个普通人的梦想。那位白天当支书、晚上当球星的戴虎,不仅打入了精彩进球,更将球场上的团结精神带回乡村建设,筹建球场让孩子们放下手机。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最坚实的根基,往往孕育最蓬勃的生命力。当赛事褪去职业化的光环,回归运动的本质,它便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共鸣。正如常州队,即便战绩不佳,却因球员们在赛场上永不放弃的身影,成为了“流量担当”,因为观众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纵有坎坷,却始终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联结,远比奖杯更珍贵。

  这场草根狂欢,巧妙地激活了深植于地域文化的情感密码。以城市之名组队出征,让“为家乡而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球员冯伯元感叹“踢中超都没这么累”,只因身背“南京”二字;年轻球员孟振罚失点球后的泪水,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那些广为流传的热梗——“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早茶德比”,无一不是地域文化在体育赛场上的幽默表达。文化认同感成为了最强大的凝聚力,无需动员,球迷自然蜂拥而至。这揭示了一个深刻哲理,真正持久的吸引力,源于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地域归属,它能在瞬间点燃集体情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共同体。

  更值得深思的是,“苏超”成功地将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演绎了独特的人文经济学。那张小小的票根被开发出100种用法,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这不是文化与经济的简单叠加,而是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球迷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带动了餐饮、旅游、零售等多行业消费,形成了完整的消费链条。江苏的创新实践,从“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到“数见苏韵”环省行活动,都证明了一点:当文化真正融入经济发展基因,就能释放出巨大能量。真正的智慧在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数字的增长,而是为了人民更丰盈的精神生活和更真切的幸福感。

  如今,“赣超”“湘超”等赛事纷纷涌现,“苏超”模式展现出旺盛生命力。但简单的“抄作业”难以复制成功,因为每个地区独特的人文底蕴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苏超”的本质,在于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快乐最纯粹的需求,让群众成为真正的主角。从“村超”到“村BA”再到“苏超”,这些来自民间的创意一次次证明,最具生命力的创造,往往不是精心设计的产物,而是民间智慧的自然流淌。生活的真谛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市井巷陌的烟火气中。

  “苏超”的热潮终会随着赛季结束而暂歇,但它所揭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发展理念,却值得长久品味。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永远不能忘记倾听民间的声音,珍视文化的根脉,关注人民真实的需求。当发展真正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人文与经济的交融便会自然发生,创造出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滋养精神世界的丰硕成果。这是“苏超”留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也是面向未来最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作者:王志高

编辑:赵鹏



2003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赵鹏,修改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