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起点是物理,终点是中国。”
杨振宁在《曙光集》中的这句自白,道尽了一位科学巨匠跨越世纪的人生轨迹。公众视野里,他始终伴着争议:1964年国籍选择、2004年忘年婚姻、2012年反对超大对撞机,每次选择都曾掀起舆论波澜。但以历史为轴、理性为尺,方能读懂这份指向真理与家国的人生答卷。
在物理世界中,杨振宁的成就铸就不朽丰碑。1957年,35岁的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华人科学界标杆。1999年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合影里,他端坐C位,两侧环绕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这张“标准模型奠基人全家福”,印证其国际核心地位。《自然》将他列入“20世纪最伟大的20位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狄拉克并称现代物理学“三大里程碑”。若将物理学发展比作建大厦,牛顿与爱因斯坦搭地基框架,杨振宁则构建核心“承重骨架”——他的规范场论,为自然界三种基本力提供通用数学语言,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石,国际学界公认其催生7项以上诺贝尔奖,至今滋养粒子物理研究。
但不少网友认识杨振宁,不是通过物理界、科学界,而是娱乐界。2004年,82岁的他与28岁翁帆结婚,54岁年龄差引发哗然,“图名图利”的质疑四起。但20年相濡以沫,早已是对非议的最佳回应。婚姻本是私人契约,翁帆“我们生活得很好”的表述,便是这段罗曼史的朴素注脚。1964年更改国籍,让他背负“数典忘祖”骂名,连父亲杨武之都严斥。可冷战时期,美国联邦科研经费仅向公民开放,他的选择实为坚守科研理想——依托稳定环境,方能在物理领域深耕。2003年,82岁的他回清华定居,面对“养老”揣测,他婉拒100万年薪,变卖美国房产捐出120万美元建清华“专家公寓”,80多岁仍坚持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16年间,他牵头引进多名科学家,助力中国在量子信息、拓扑绝缘体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用余热点亮祖国科研事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1971年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这句话,成为两位科学家跨越半生的精神共鸣。2021年杨振宁百岁华诞庆典上,他对着镜头轻声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再见!”这声“再见”,饱含着心有灵犀的释然、殊途同归的豁然,更彰显两位科学家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我们常以“热搜逻辑”审判历史人物,追求立场纯正、价值即时兑现。可科学史需时间沉淀,牛顿曾沉迷炼金术,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若以一时对错定论,科学史将失却巨人。杨振宁的伟大在于:当中国需要与世界接轨的窗口,他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当中国科研可能陷入盲目跟风,他以理性踩下“刹车”;当中国急需顶尖科学人才,他化身“火炬手”倾力传送。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法庭,时间终会给出公正答案。再提这位巨匠,不妨放下二元标签,用朴素评语概括:他来过,犹豫过,承担过。他把个人变量写进民族复兴方程,用科学与理性求解。这,已足够伟大,足够后人铭记敬仰。
作者:袁强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