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董宇辉致歉口语多个语法错误”冲上热搜。这场由李阳公开批评引发的争议,表面是英语发音与语法的“对错之争”,实则戳中了公众对“语言该以何为尺”的深层思考。(齐鲁晚报微信公众号)
事件并不复杂,李阳在疯狂英语活动中直言董宇辉演讲“每句都有严重语法错误,发音怪”,并借此推销自己的教学理念;董宇辉此前已主动致歉,坦言“英语丢太久,来不及反应”。网友态度分化——有人力挺“能交流就行,何必学外语腔”,也有人认为“公众人物犯错该更严谨”,更不乏声音指出“李阳借势蹭流量”。抛开情绪,争议核心其实在于,当一个人既是曾经的教育从业者,又是当下的大众传播者,他的语言该以何种标准被审视?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这是共识。普通人学英语,为的是看懂资料、顺畅交流,而非考语法满分或练出标准美音。董宇辉作为主播,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与情感,口语表达的流畅度、感染力或许比语法精准更重要。正如网友所言:“听他说英语能懂,能共情,这就够了。”
但问题在于,他的身份自带示范属性。曾是新东方名师,如今是拥有千万粉丝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会被放大解读。若他以英语老师身份授课,语法错误或许该被严格指正;可当他以分享者身份聊生活、谈感悟,偶尔的口误更像普通人会犯的小错。这种身份转换中的“标准弹性”,恰是争议的由来。
李阳的批评看似犀利,实则暴露了对语言的刻板认知。他将“疯狂英语”的发音标准等同于“正确”,将语法零错误视作唯一追求,却忽略了语言最珍贵的生命力——鲜活的表达与真诚的沟通。董宇辉的英语或许不够标准,但能让听众共情、有所获,这本身就是语言的价值。
至于董宇辉的致歉,倒不必过度解读为妥协。主动承认不足,反而是对语言保持敬畏的表现。公众人物未必需要完美,但保持反思、愿意改进的态度,比死磕标准更珍贵。
说到底,我们不必因董宇辉的几句口误否定其价值,也不必因李阳的批评就认定“疯狂英语才正宗”。语言的魅力在于多元,既容得下课堂上的严谨语法,也装得下生活中的鲜活表达。对公众人物,我们可以期待更谨慎,但不必苛求全知全能,毕竟,谁不是在不完美中慢慢进步呢?
作者:王志高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