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喀什大学推出“编制到人,无非升即走”的人才政策,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博士入职即获事业编制,配套优厚的安家费与生活津贴,享受高级别绩效待遇。
这套被称作博士“避风港”的政策组合,在“非升即走”渐成高校人才引进标配的背景下,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制度突围。在为此举喝彩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深思:这片旨在抵御学术“内卷”的港湾,究竟会成为吸引凤凰的“梧桐林”,还是沦为消磨斗志的舒适区?答案远非政策本身所能决定,更考验高校人才工作的智慧与远见。
喀什大学的政策精准切中了青年学者的现实痛点。当“非升即走”在一些高校异化为高淘汰率的学术锦标赛,当考核体系陷入唯论文、唯项目的窠臼,许多青年教师不得不疲于追逐短期成果,甚至透支健康与学术诚信。在此背景下,喀什大学以编制兜底筑巢引凤,提供了可贵的职业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是学术回归本真的重要基石,赋予学者选择长周期、高风险重大课题的勇气,使他们能够沉浸于深度思考与知识创新,而非被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驱策得疲于应付。就此而言,这片“梧桐林”既是对异化学术生态的矫正,也是对“破五唯”导向的积极回应。
然而,保障与活力之间需要把握精妙平衡。缺乏适度压力的环境,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可能埋下“躺平”的隐患。没有“非升即走”的硬性考核,是否会有人安于现状,导致科研动力衰减?这正是养闲人担忧的现实所在。人才工作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给编制,而在于如何构建既能提供稳定预期、又能持续激发内生动力的良性机制。
因此,将喀什新政简单归结为养闲人或“栽梧桐”为时过早。其成效完全取决于配套制度与执行智慧。这片“避风港”要真正成为人才高地,就必须建立稳而不僵、活而不卷的动态评价体系。
首先,应彻底摒弃唯量化思维,推行真正的分类评价,对侧重教学者,关注其课程创新与育人实效;对潜心科研者,实行代表作制度,注重长期贡献,鼓励“十年磨一剑”;其次,保障不等于大锅饭,编制提供职业底线,但资源分配仍须与实际贡献紧密挂钩,通过保底不封顶的激励结构,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其位;最后,“避风港”的意义在于护航而非圈养,高校应为入编学者配足科研经费、拓宽学术通道、营造活跃生态,助其将外在稳定转化为内在的、可持续的学术创造力。
喀什大学的探索,不仅为各地人才引进提供了新思路,更对高等教育评价理念发出深层叩问:在“内卷”与“躺平”之间,能否找到一条尊重学术规律、成全学者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这片试验田的最终收成,或许将见证中国高校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中,对“何为大学”“何以育人”等根本命题的回归与重塑。
作者:陈相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