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各地“招才引智”竞争日趋激烈,政策迭出、支持力度空前。然而,将人才“引进来”只是精彩赛事的“上半场”,如何让其“留下来”“用得好”“成长快”,做好精心培育与跟踪服务的“下半场”,才是决定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倘若只重招引声势,忽视深耕细作,人才工作难免陷入“虎头蛇尾”的困境。
人才工作绝非“一引了之”的短期行为,“只引不育”实质是形式主义的变种。人才工作的根本在于“成就人才”,而不仅是“拥有人才”。正如优良的种子离不开沃土,人才再优秀,若缺乏适宜的生态,也难以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在人才工作中仍存在路径依赖和短视行为,只满足于政策出台、名单公布、资金拨付等“前半篇文章”,将引进数量视为核心政绩,却对人才落地后的适应情况、发展平台与长远规划关心不足、投入不够。这种“重招引轻培育”的做法,不仅浪费公共资源、制约人才价值释放,更会损害一方的人才发展生态,最终导致“用不好也留不住”,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深层要求相悖。
当好“贴心人”,以全链条精细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人才从“学有所成”到“业有所兴”,离不开精准化服务保障。部分地区出现招引人才“落户”又“迁走”的现象,根源往往在于忽视了人才的现实需求,让招引成果在“最后一公里”打了折扣。组织部门须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统筹优势,探索推广“人才服务专员”等模式,通过常态化会商和跟踪回访机制,及时收集人才成长需求,破解其在政策衔接、平台对接、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难题,确保人才始终葆有干事热情。要着力打破部门壁垒,推动“纸面政策”切实转化为“身边服务”,从办公场地协调到项目资金支持,从子女入学保障到配套医疗服务,打好高效协同的“组合拳”,切实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获得感,使其真正安心、安身、安业。
打造“练兵场”,以精准化培育赋能人才持续成长。人才成长是动态过程,“下半场”的核心在于推动其知识结构持续更新、能力素质不断提升。要摒弃“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粗放思维,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育,针对高层次专家、青年骨干、专业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通过建立人才能力档案、大数据分析产业需求等方式,动态优化培训内容,确保人才培育与需求对接同频共振,避免“育用脱节”。
搭建“大舞台”,以科学化评价激励人才施展抱负。培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实现个人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当人才拥有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看到实干有前途、有奔头,自然愿意扎根奉献。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鲜明以实绩为导向,破除“论资排辈”,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动态调整机制,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制度保障,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的良好干事氛围,让人才放下包袱、放手拼搏。(邱爽)
编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