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步入任何一座现代化的高铁站,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静默的效率革命。传统的售票窗口前长龙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零星几人;检票口处,旅客行色匆匆,将身份证置于闸机感应区,或仅是抬头面向摄像头,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嘀”响,闸门应声而开,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耗时不过数秒。这便是铁路数字化服务——以电子客票、刷脸进站、智能导航为核心——为我们勾勒出的高效出行图景。然而,在这幅以速度和便捷为主色调的画卷中,我们也不应忽视那些因技术浪潮而略显彷徨的身影,尤其是正在适应数字时代的老年群体。效率与温度,如何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寻得平衡,成为我们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
铁路的数字化浪潮,其最直观的驱动力与成果,无疑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电子客票系统,作为这场变革的基石,彻底摒弃了纸质车票的物理载体,实现了旅客凭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即可“一证通行”。这一变革的意义远超“免去取票”的简单范畴。据统计,采用电子客票后,闸机通行效率较传统票纸检票有数倍的提升。同时,购票、退票、改签等服务的全流程线上化,不仅将旅客从窗口排队中解放出来,也通过数据的无缝流转,有效规避了假票、丢失票等传统风险,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
然而,当我们为效率的跃升欢呼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进步的福祉并非均质地覆盖每一位社会成员。在效率与普惠性之间,一道无形的“数字鸿沟”正在显现,而老年群体往往是位于鸿沟另一侧的主要人群。根其成长与生活经验大多形成于前数字时代,对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操作、线上支付流程、乃至人脸识别等新型验证方式,存在天然的陌生感与学习成本。他们或许习惯于通过一张握在手中的纸质车票来获取车次、时间、座位号等关键信息,并将其作为旅途中心理的依托。
因此,铁路数字化的未来,不能仅仅是单维度的效率竞赛,更应是一场注入人文温度的包容性实践。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是让生活更美好,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所有年龄层、所有技术适应能力的公民。令人欣慰的是,铁路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在效率与温度之间寻找平衡点。例如,12306客户端推出了专门的“敬老版”或“爱心版”,通过大字体、简化的功能布局、高对比度的色彩设计,降低老年用户的使用门槛。在车站,人工售票窗口、现金购票渠道依然为有需要的旅客保留,站内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能够为不熟悉智能设备的旅客提供引导和协助。这些举措,是构建包容性数字社会的重要起点。(黄春芳)
编辑: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