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网评:学校要“家长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公立教育不是功利教育!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11-16 09:56 阅读量: 字号: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因一份“家校联系卡”站上风口浪尖——卡片上赫然列着“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一栏,要求家长填报。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红星新闻)

  公立教育当守初心,协同育人莫越边界。尽管校方迅速致歉并收回填报,称是“工作人员未能深刻理解文件精神”“项目设计欠妥”,但这样的解释,难以服众。一张薄薄的联络卡,折射出的却是教育公平底线是否失守的重大命题。

  这不是简单的“工作失误”,而是某些学校把公共教育当成资源交换场的一次露骨试探。公立教育的根本是公平,学校不是名利场,课堂更不比爹妈。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有教无类,不是有资源者优先。当学校开始打听家长能提供什么“社会资源”,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划分学生等级——谁的家长更有本事,谁就可能被另眼相看。

  诚然,现代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家长的特长、职业、经验都可以成为丰富课程的有益补充。但“社会资源”这一模糊而宽泛的词,指向的显然不是某位医生爸爸来讲讲健康知识,也不是画家妈妈教教画画。它更像是在问:你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实际好处”?是能协调政府部门,还是能捐赠物资设备?是能提供活动场地,还是能赞助费用?

  这种赤裸裸的资源索取,是对教育公平的公然挑战。它不仅加重家长的心理负担——没资源的自卑,有资源的为难,更在孩子心中埋下“社会不平等”的种子:原来在学校里,爸妈的本事比我的努力更重要。

  更可怕的是,这种“资源思维”一旦成为惯例,将导致教育资源向“有资源家庭”倾斜,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公立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将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被蚕食。

  值得警惕的是,长征小学的情况绝非个例。近年来,从统计家长职务、学历,到要求家长到校打扫卫生、值班守岗,再到这次的“社会资源”填报,家校关系的边界正被不断模糊、越界。学校一步步从教育的主导者,变成了资源的整合者,甚至是索要者。

  校家社协同育人,核心是“育人”,不是“用人”。真正的协同,应聚焦于孩子的成长需求、品德培养和习惯养成,而不是把家长当作学校的“资源库”和“后勤部”。

  事件发生后,校方的道歉整改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明确家校边界,杜绝任何可能导致教育不公的做法。每一所学校都应以此为契机,检视自身:在家校互动中,我们是否坚守了教育初心?是否维护了每一个孩子的平等尊严?

  教育是社会的良心,公立学校更应是这片良心的守护者。当学校也开始看人下菜碟,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教育公平,更是对社会公平的信念。

  别再让“拼爹”从社会渗透进校园。请还教育一片净土,还孩子一个公平的起点。(郭元鹏)

编辑:高蒙



2003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高蒙,修改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