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网讯(记者 马莹 韩涛)今天(9月14日),第29届杨凌农高会种业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农高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康振生院士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生产上,小麦常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其中小麦条锈病是危害小麦最重的病害之一,称为小麦的癌症。条锈病是全球性病害,我国一直是发病最重的国家。
众所周知,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有效的办法,但生产上条锈病防控中的最大难题是小麦品种抗性易丧失,导致条锈病频繁流行成灾。
传统上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赋予小麦抗性,这种抗性抗性强度好,在防控病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问题是,小麦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3-5年后就会丧失抗性,而通常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10年,品种抗性丧失速度块于品种培育速度,这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培育持久抗病品种。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康振生院士团队克隆了全球首个小麦感条锈病基因,揭示了病菌如何操纵小麦导致感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破坏病菌吸收营养,创制了持久抗病材料,这一研究今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打破了传统上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思路,为生物育种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途径,被同行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性突破。(通讯员耿苏强)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2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