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公文一大抄”,原本是戏谑之语,如今在体制内却成了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近日,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地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不仅撕开了公文抄袭的遮羞布,更让文风背后的作风问题浮出水面。
公文,是政府机关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传达政策、部署工作、反映情况等重要职责。一份高质量的公文,应该是基于实际情况,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工作思路和举措。然而,“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抄袭行为,让公文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山西五台县县长调研稿与景区干部稿件重复率超80%,广西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原封不动复制湖南安化县地理信息,连乡镇名称都未更改,这样的公文不仅无法为工作提供有效指导,还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深究“天下公文一大抄”乱象背后的原因,作风问题首当其冲。部分公职人员缺乏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待公文写作敷衍了事,不愿深入基层调研,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撰写,甘愿做文字“搬运工”,简单地通过复制粘贴完成任务,以文件落实文件,把文件发了”等同于“工作落实了”,这种懒惰浮躁的作风,是对工作的极端不负责。
不过,也要看到,简单地将板子打在基层写手身上,难免有失公允。“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材料” 、“上级文件已经明确内容,却还要再出文件强调一遍。”基层干部的吐槽一针见血,折射的是基层文山会海的现实困境:过多的台账报表、不必要的文件要求,倒逼部分干部选择“材料捷径”,背离了“以文辅政”的初衷。
根治公文抄袭乱象,要从减负与赋能两端发力。上级部门应当率先垂范,精简文件、压缩会议,破除以材料论政绩的考评导向。唯有将基层工作者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他们才有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写出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真情况、实举措。
此外,还应加强对基层干部培训指导,强化文责自负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公文的价值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能否解决问题,所谓“天下公文一大抄”,还有后半句是“要看会抄不会抄”,必须在充分理解上级文件精神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转化为符合本地实际、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方案。
文风连着作风。“天下公文一大抄”乱象,看似是文字层面的问题,实则是治理效能的试金石。要破除这一乱象,既要转变思想作风,也要优化制度环境。当干部把精力从材料美化转向实践优化上来,公文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成为推动工作、服务群众的得力工具。这,才是破除公文抄袭乱象的根本之道。
作者:袁强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