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网评:线上办公不“掉线”,工伤保障别缺位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11-12 19:47 阅读量: 字号:

  近日,辽宁辽阳一起工伤认定纠纷案引发广泛关注: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史某上班途中突发心梗离世,事发前凌晨6时便已通过微信处理工作,人社局最初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最终法院两审均判决撤销该决定,责令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回应了当事人家属的合理诉求,更彰显了司法对数字时代工作形态的精准适配,为工伤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生动注脚。(红星新闻11月9日)

  工伤认定的核心是判断伤害与工作的关联性,而随着数字化办公的普及,工作场景早已突破八小时在岗的传统边界。史某在上班途中发病前,持续通过微信对接工作、回复领导询问,这种“线上待命、随时响应”的工作模式,在公职人员、企业白领等群体中已十分普遍。法院并未机械套用固定工作时间、固定工作地点的传统标准,而是结合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认定线上处理工作属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合理延伸”,这一判决既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立法本意,也契合了当代工作形态的发展趋势。

  反观最初的不予认定决定,暴露出部分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刻板化倾向。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办公室,电话、微信、邮件等通讯工具让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如果工伤认定仍固守传统标准,忽视“线上办公”“弹性工作”等新型工作模式的特点,就可能让那些牺牲个人时间履职的职工陷入伤身又伤心的困境。此前,佛山某职工连续工作23天后午休途中猝死未被认定工伤的争议,也反映出类似问题。这提醒相关部门,执法不能墨守成规,而应主动回应时代变化,让政策执行更具温度和精度。

  工伤保险制度的设立,既是为了分散用人单位的风险,更是为了给职工撑起安全伞。从上班途中遭遇洪水被冲走仍被认定工伤的判例,到本次线上办公延伸期间发病获司法支持,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工伤认定应坚持工作原因优先原则,以是否与履职相关为根本判断标准,而非机械限定时间和地点。辽阳市人社局在未详细审查史某日常线上工作情况的前提下便作出不予认定决定,本质上是偏离了这一核心原则,也忽视了公职人员履职的特殊性。

  这起案件更给相关职能部门敲响了警钟。随着“互联网+办公”成为常态,工伤认定的毛细血管需要进一步疏通。一方面,应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明确线上办公、弹性工作等新型形态下工伤认定的标准和流程,减少执法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强化责任担当,摒弃懒政思维,在工伤认定中主动调查核实,而非简单套用模板、推卸责任,审慎对待工伤认定等行政审批事项,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是相关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司法的公正判决为职工权益保驾护航,而制度的持续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期待辽阳这起案件能推动更多地方优化工伤认定机制,让政策执行更贴合实际、更具温度,让每一位劳动者无论是在传统办公室,还是在“线上战场”,都能感受到制度的保障与社会的关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劳有所得、伤有所偿,让劳动者安心工作、放心拼搏。(董乔楠)

编辑:赵鹏



2003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赵鹏,修改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