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剧《麒麟送子天降喜福》中的情节引发热议,剧中女主意外怀上 “龙种”,临盆时遇“天降祥瑞”,为皇上诞下99个儿子,还出现把孩子摞起来进宫面圣。6月15日,该短剧男主演王宇威直播回应称,“围读剧本时才看到这个情节,确实很癫。”他表示,“不好意思,癫到大家了,都怪我经纪人。经纪人说一定会大爆,没看本我就接了。”(九派新闻6月16日)
这事儿看似荒诞,背后却折射出短剧行业的深层困境——为了流量,可以不要逻辑;为了“爽感”,可以不顾常识。短剧市场确实火了,用户超6亿,规模超500亿,甚至比电影票房还猛。但繁荣背后,是大量“电子垃圾”的堆积,重生逆袭、霸总爱情、封建糟粕......怎么狗血怎么来,怎么猎奇怎么拍。这种“癫剧”横行,不仅拉低观众审美,更让整个行业陷入“赚快钱”的恶性循环。
短剧的兴起,本是顺应了现代人碎片化娱乐的需求。但问题在于,当“流量即正义”成为行业信条,创作就变成了流水线作业,于是,编剧闭门造车,资本快速收割,团队事后甩锅。就像《麒麟送子》的主演和导演,拍的时候觉得“癫”,播完了才想起来道歉。这种先赚钱再擦屁股的做法,暴露的是行业对内容价值的漠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作品不仅侮辱观众智商,还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扭曲的价值观。比如,把女性物化成“生育机器”,把历史篡改成“天降祥瑞”,把社会矛盾简化为“打脸逆袭”。短剧本可以是接地气的文化载体,但若只顾“爽感”不顾底线,最终只会沦为“电子毒瘤”。
短剧不该是文化快消品,而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事实上,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些真正成功的作品,恰恰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用创意和情怀打动观众;再比如《九重紫》《西城无小事》,靠扎实的剧本和制作赢得口碑。这些案例证明,短剧的出路,是在“爽”和“品”之间找平衡。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的“分层分类审核”机制,已经给行业划定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跑道。但监管只是外力,真正的变革需要行业自省,要通过多方合力探索良性发展:创作者得有点追求,别把“癫狂”当创新,回归讲好故事的本质;平台不能只算流量账,得多给优质内容曝光机会;监管要更精准,比如设立“红黄蓝”分级,让低俗内容无处遁形;观众也得用脚投票,别让“审丑”成为流量密码。
短剧的爆发,是时代给中国文化产业的一次机会。但它能走多远,取决于行业能否跳出“赚快钱”的陷阱。如果继续沉迷于“1胎99子”式的癫狂叙事,迟早会被观众抛弃,如果能回归内容本身,短剧完全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说到底,文化产品不能只图一时爽,底线不能忘。短剧可以“短”,但不能“浅”;可以“快”,但不能“烂”。唯有如此,它才能真正从“流量狂欢”走向“长期主义”,成为值得尊重的文化力量。
作者:丁慎毅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