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
西安网讯 长久以来,西安城墙南门内的书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游人摩肩擦踵、络绎不绝。但是, 鲜有人知道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关中书院就坐落在这里,百年间,关中书院是西安城里环境优雅、书声琅琅、夺席谈经、卓彼关儒的求学之地。它承载着“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带您走进这座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关中书院.聆听那百年来未曾停息过的朗朗书声。
记者霍蕴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自古来说就重视师道。今天我们带大家来到了位于书院门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张院长。张院长您好,文理学院与关中书院到底有怎么样的历史渊源和关系呢?
关中书院是文理学院的前身,创办于明末的1609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和文理学院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会儿我们可以在关中书院原址进行深入了解。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 张天社: “书院”产生于唐代,由中央政府设立,最早是以藏书、校刊、整理为主。到宋时,书院大部分由私人创办或私人主持,因此成了有别于“关学”的教育、学术机构。彼时书院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知识、修身养性,不主要参加科举,不主要求取功名。而到明清时,书院十分普遍,但此时书院逐渐关学化,清中期时向“以举业为主”转变,关中书院亦是如此。关中书院创立于1609年,当时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恰逢)冯从吾还乡来到西安,在书院门外宝庆寺讲学,听课人数众多而寺庙狭小,无法容纳,汪可受便提议在宝庆寺东边的小悉园讲学。小悉园是一位收税的宦官为自己修建的游乐场所,后来被官府收为官有,成为官员议事、聚会的地方,原先便建筑优美,于是在此基础上,建关中书院并交给冯从吾管理。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冯从吾与一帮友人在此地之西的宝庆寺讲学,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不久之后,陕西政府官员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 张天社:清代对书院进行了多次修复,现在的书院基本是清代光绪时期修缮后的格局,与明代大不相同。而这个模型是清代中期时的模型,现存建筑比模型少。而关中书院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地理位置始终未变,且直到现在,关中书院都有学生存在,还有教育的功能,故被称为“‘活着’的书院”。全国大部分书院现在都是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而存在,无教育、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功能,只有岳麓书院、关中书院是两个“活着”的书院。书院虽然是文理学院的一个校区,但对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在康雍乾时期再度迎来复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帝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此后,历代政府时有拨款扩建、修缮书院。目前留下来的关中书院规模宏大,历经400多年历史风雨,依旧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和古代书院建筑风貌。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 张天社:民国时,陕西师范学堂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国民党时期,改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一度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校”,一直在关中书院旧址运行。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国整合教育资源,将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的办学理念,不变的有两个:其一,“学为好人”,即重视德教,德教为先。冯从吾写下了《士诫二十条》,讲述何以“学为好人”。其二,“躬行实践”,崇真践履,不尚空谈,知行合一。而从书院到学堂再到学校,贯穿始终的是关学文脉和精神;同时,关中书院也形成了自己良好的教学理念和优良学风,一直影响到西安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自明末初建,经历四百余年兴衰更迭,关中书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完整保存、至今依然发挥教育作用的书院,因而被历史学界和教育学界称为“活着的书院”。
采访对象: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 张天社
记者:康燕 吴里荣 张乐 霍蕴熙 柏蕴真(实习)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