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村“两委”将迎来集中换届。记者近段时间在基层采访时听到,不少乡镇干部和村干部都很关心一个问题:此轮村“两委”换届,对村干部的年龄和学历是否会设“硬杠杠”条件?他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上一轮村“两委”换届时,一些地方对村干部候选人设置了“高中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等条件,并且严格执行。(中国经济网4月15日)
客观来讲,“硬杠杠”的初衷无可厚非。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村干部的文化水平与年龄活力,确能增强其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然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的“接地气”。当“一刀切”的年龄限制将年富力强的“老黄牛”拒之门外,当学历门槛让扎根乡土的“田秀才”望而却步,政策便可能异化为束缚发展的“紧箍咒”。尤其在人口外流严重的空心村,留守的多是年长者与孩童,若再以年龄、学历设限,岂不是让乡村振兴陷入无人可用的恶性循环么?
此外,更深层的隐忧还在于,经验与智慧的流失可能动摇基层治理的根基。村干部的角色,既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乡土社会的“黏合剂”。他们熟悉村情民意,善于用“土办法”解决“大问题”。一位老支书曾用“一碗水端平”的智慧化解村民争地纠纷,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凭技术带领乡亲致富,这些鲜活案例无不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的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复合型人才,而非简单的以年龄、学历划线的“标准化产品”。
破解这一困局,要以更科学的标准重塑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应建立“能力+实绩”的动态考核机制。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移风易俗等具体成效纳入评价范畴,让“能者上、庸者下”成为常态。另一方面,需构建“老中青”梯次搭配的干部结构。既要有懂技术、善创新的“新生代”,也要有经验足、威望高的“老把式”,通过“传帮带”实现优势互补。
当然,更深层的改革,在于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当前,一些地方已探索“乡贤回归”“能人下乡”等柔性引才模式,通过设立名誉村主任、产业发展顾问等岗位,吸引退休干部、技术专家、企业家等参与乡村建设。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既避免了“硬杠杠”的束缚,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显然是一个好办法。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人才的振兴。当我们为村干部设下“硬杠杠”时,更应该思考这些条条框框究竟是为了筛选出真正能带领乡村发展的人,还是为了完成某种形式上的指标?政策的制定,应该始终以是否有利于乡村发展、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为标尺。唯有如此,方能让村“两委”换届成为人才辈出的“加油站”,而非扼杀活力的“过滤器”。让经验与活力在乡土大地交融,让智慧与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这才是乡村振兴应有的模样。
作者:杨忠芳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