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网评:公职人员“挂证取酬”当休矣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5-04-16 09:32 阅读量: 字号:

  近日,重庆市纪委监委披露了一则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案例引发热议:某公立医院外科科长罗某,在医院工作期间违规将个人的执业药师注册证挂靠在某药店取酬,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人民网4月15日)

  事实上,罗某并非个例,在各地发布的党纪政务处分通报中,违规“挂证”现象屡见不鲜,涉及人员之多、取酬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挂证取酬,即行为人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等挂靠至非供职单位名下,本人实际未到挂靠单位工作却获取报酬。表面上,这似乎是凭借个人技能获得的额外收入,打着“以劳取酬”“以技取酬”的旗号,实则暗藏“以权取酬”的实质,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

  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危害不容小觑。从破坏市场秩序来看,在建筑行业,一些企业为满足资质要求,通过“挂证”获取虚假资质,导致有真才实学、依规经营的企业在招投标等活动中失去公平竞争机会,劣币驱逐良币,扰乱行业正常发展秩序。在医疗领域,药师“挂证”使得药店看似符合人员资质规定,却可能因专业人员不在岗,导致处方药销售管理混乱、患者用药安全无法保障,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健康。

  从滋生腐败角度而言,“挂证取酬”极易演变为权钱交易的温床。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公共权力和资源,其证书挂靠行为,极有可能让挂靠单位借此攀附权力,寻求政策倾斜、项目便利等不正当利益。公职人员则在利益诱惑下,逐渐模糊公与私的界限,从违规“挂证”走向更严重的腐败犯罪深渊。比如安徽省巢湖市原园林管理处主任王某某,长期将个人的市政公用一级建造师证挂靠在外部企业,在利益裹挟下,丧失廉洁底线。

  “挂证取酬”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公职人员理想信念缺失,纪法意识淡薄,将手中证书和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妄图通过“挂证”轻松实现利益变现。另一方面,监管存在短板。以往社保数据未联网,使得一人多保、虚假参保等问题难以察觉,给“挂证”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如今社保尽管已全国联网,大数据技术在监督中发挥作用,但在实际监管中,仍存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及时、核查手段有限等问题,让一些心存侥幸者有机可乘。

  根治“挂证取酬”乱象,需要多管齐下。制度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公职人员从业规范,明确禁止“挂证取酬”行为,并细化相应的惩处措施,提高违规成本。监管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推动工商、税务、社保、行业主管部门等多部门数据深度融合、实时共享,运用大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挂证”线索,实现对“挂证”行为的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教育层面,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

  公职人员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应该时刻牢记初心,严守纪律红线。“挂证取酬”这种违规行为,无论披着何种外衣,都逃不过法纪的制裁。相关部门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持续整治“挂证取酬”乱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作者:古莉

编辑:钱江



2003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董越峰,修改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