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未褪,奋进正酣。2025年前两个月,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突破6.22亿吨,同比增长2%,日均货运列车开行量同比增长5.3%,以“开门稳”的姿态为中国经济注入确定性。在能源保供攻坚期与春耕备耕关键节点叠加的背景下,铁路部门以精准调度织密运输网络,用创新服务畅通经济循环,展现出大国交通的应变能力与战略定力。
保供稳链显担当,托举民生经济双底线。寒潮中的京津冀电厂煤炭库存始终维持在25天以上高位,西南工业园区的生产线昼夜运转不停,东北黑土地上的化肥专列星夜兼程……这些场景背后,是铁路货运“硬核”数据的支撑。1至2月,山西、陕西通过万吨重载列车向华北、华中输送电煤1.2亿吨,新疆首次实现煤炭集装箱“公铁水”跨局联运,内蒙古至东北方向的煤炭班列准点率达98.6%。在保障“工业粮食”运输的同时,铁路部门开辟春耕物资优先通道,东北三省化肥日均卸车量突破4000车,云贵高原的杂交稻种通过冷链专列直抵田间,物流时效较往年提升15%。这种“保重点、保民生”的运输格局,让经济“生命线”始终强劲搏动。
模式创新破壁垒,重塑物流生态新范式。在新疆阿拉山口,满载光伏板的中欧班列与运送进口粮食的冷链专列交替驶过;在长三角地区,200家制造企业通过铁路数字平台实现“库存即运输”的零等待衔接——这些场景折射出铁路货运的深层变革。随着“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国铁集团创新推出“一企一策”运输方案: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定制集装箱防震专列,为精密仪器厂商开发恒温运输系统,为跨境电商搭建“站到港”跨境快运通道。数据显示,前两个月高附加值货物运量增长21%,多式联运“一次委托、全程服务”模式覆盖80%以上大宗客户,物流综合成本下降18%。当钢铁轨道与数字技术碰撞,传统运输正升级为智慧供应链的核心枢纽。
开放协同拓格局,激活区域发展新引擎。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同比增长34%,中老铁路跨境货物突破百万吨,东北海铁联运集装箱量创历史新高——2025年的铁路货运版图上,流动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发展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高铁快运实现“当日达”城市群全覆盖;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依托铁路干线形成的汽车、电子产业带加速成型;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创新“铁路快通”模式,通关时间压缩40%。这些变化背后,是铁路网与产业带、城市群、开放平台的深度耦合。特别在边疆地区,西藏那曲物流园通过铁路冷链系统将牦牛肉送入东部商超,云南磨憨站推动橡胶、茶叶等资源转化为跨境商品,铁路正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器”。
从北疆雪原到南海之滨,从能源动脉到产业纽带,6.22亿吨货运数据的背后,是14.2万公里铁路线上昼夜不息的奋斗图景。当“复兴号”动车组与万吨重载列车在神州大地并行奔驰,中国铁路用钢轨上的中国速度,书写着新发展格局的生动注脚。这份兼具力度与温度的运输答卷,不仅彰显着超大市场的内生动力,更昭示着中国经济穿越风雨、笃定前行的底气与信心。(郝妍)
编辑:
【广告】免责声明:西安网品牌推广频道刊发此推广信息仅为提供信息交流服务,扩大网络传播面积,提升阅读量,传播正能量,该推广信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西安网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5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