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很窄,两面墙体之间的距离恰好六尺。个子高手臂长的人伸展双臂,指尖几乎可以触摸到墙体。而人行其间,清风吹来,墙青瓦黛香樟绿,不觉得窄,反而觉得胸臆开阔。六尺巷很短,长不过一百米,慢悠悠从鹅卵石路面上走一遍,用时不过一两分钟。你却不觉得短,仿佛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一直走到现在;鹅卵石路面上,每一块青砖上,都写着礼让。
六尺巷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常言道:“路宽不如心宽,命好不如心好”。张吴两家各自退让三尺宅基地,换来几十年、几百年的邻里和睦,彼此都舒坦,算得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典范。在利益面前,在好处面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张吴两家人这样的胸怀,各自退让一步,有多少社会矛盾不能化解呢?如果各不相让,一些小小不言的事,就可能发生械斗,就可能人脑袋打出狗脑袋来;任何时候,都需要礼让,都需要讲文明,都需要“和为贵”。六尺巷的故事,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被传为美谈。
六尺巷的故事,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英的谦虚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六尺巷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面旗帜;过去,我们解决邻里纠纷,解决社会矛盾,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就需要有人带头礼让。今天,今后,解决邻里纠纷,解决社会矛盾,也需要相互礼让、以和为贵,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和睦。在礼让上,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表现高境界:“横不攀竖不比,认认真真做自己”。
六尺巷,是一种精神修养,是一种至高境界。真正的宽广并非仅仅在于脚下的路,更在于内心的境界;惟有心宽,境界高,路才能真正宽广;惟有心态好,礼让他人,生活才能真正美好。常言说得好:“心越大,看到的世界才越大。”世界越大,眼界越宽,取得的成就才会越高。有时候,人活得累,不是因为生活太艰苦,而是因为自己太过心窄,为人太过斤斤计较,凡事总为自己打算;看看张英家的做法,再看看吴家的做法,或许你的心胸就会开朗起来。
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六尺巷精神,更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六尺巷精神,远不止六尺,这是一尊道德标杆,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纷争时,要保持清醒头脑,要学会宽容,要胸怀大度。张英家主动退让三尺,是用真诚感动人,用真心礼让人,这是传递正能量。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道德标杆,都需要正能量,都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六尺巷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六尺巷不窄,宽阔的胸怀,能够以大局为重,为他人着想,就可以像蓝天一样宽广;六尺巷很长,可以从清代走到今天,也可以从今天走向遥远的未来。一个有胸怀的人,一个有境界的人,一个总能想到别人的人,才能走进六尺巷的精神高度。
唐剑锋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4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