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相闻,溪山如画,梅花只在前村”,自古以来,鸡犬相闻、鸭鹅成群就是农村其乐融融、宜居宜业的美好写照,建设新时代和美乡村更应容得下一声鸡鸣。
最近,有记者走访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农民生活环境普遍大幅度改善。但也应看到,某些农村地区“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有的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偏差走样,以致有村民感慨: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
诚如此言,沿袭千年生产生活方式的农村,鸡鸣早已成为一种乡愁寄托与文化承载,诸如闻鸡起舞、牝鸡司晨等成语,沉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凝萃传统生产生活的气息,有着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图景。因此,“不闻鸡鸣”远离的,正是乡村蕴藏的精神气质与价值情怀,如此推进乡村治理,便偏离了守护传统文化风俗与维系共有乡愁乡愿的初心轨道。
从本质上来说,“不闻鸡鸣”正是乡村治理中一些形式主义作风作祟,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与百姓群众意愿,“一刀切”要求将鸡鸭鹅整改,追求表面主路的干净靓丽,忽视小巷脏乱差,无疑还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衍生物。让鸡犬相闻融入乡村风貌,还须从端正和树牢正确价值观与抓好作风建设做起。
事在人为,为之则易。乡村治理要容得下一声鸡鸣,关键得看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因地制宜。适度允许农村保留传统种养结合的微循环生活方式,引导村民圈养,开辟专属小菜园,既能让村庄干净整洁,还能保留以往生活习惯,又能留住乡愁乡愿元素。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生活生产场景出发,精准施策,将那些与村民生活习惯严重背离、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优化调整,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落地落细。
能跳舞的小广场、配有路灯的硬化道路、不再露天的厕所……承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新时代乡村治理取得成果成效的最好体现。“不闻鸡鸣”并非契合农村生产生活、群众意愿所盼,但毕竟好环境谁都爱,如何做到和美乡村与鸡犬相闻融合,还须党群干群一条心,劲往一处使,共同维护好农村绿色生态、宜居宜业良好环境。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利用农村独特传统风俗和人文风情,把鸡犬相闻融入到乡村文旅之中,将美景化为“钱景”,乡村治理才有“前景”。
作者:段官敬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4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