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铁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我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和14亿多人口,基于这样的国情,需要进一步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效率品质和服务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现代化铁路运输服务,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底,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丽香铁路、贵南高铁等34个项目建成投产,成渝中线高铁等110多个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潍宿高铁、邵永高铁、黄百铁路等9个大中型基建项目开工建设,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776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65.0公里/万平方公里,复线率60.3%,电化率75.2%。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6.4万公里。2023年老少边和脱贫地区完成铁路基建投资4076亿元,又有22个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这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中国铁路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创下多项历史新高。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铁路在公共运输服务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和重大民生工程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新时代十年,中国铁路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持续推动运输服务品质全面跃升,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公益性“慢火车”传递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温情,成为老区人民的赶集车、上学车、通勤车;万吨重载大列风驰电掣,全力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2023年,铁路客货运均创历史新高。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铁路更大的责任、更高的追求,铁路公共运输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铁路在展示“窗口”形象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代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也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中国铁路既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又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广阔阵地。铁路人建设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打造了中国高铁这一“亮丽的名片”,锻造了“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形成了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核心的铁路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铁路把这种中国精神,铁路品格传向世界各地,教予大街小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铁路在科技创新体系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铁路长期以来一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运输策略。近日,中国国家铁路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和国铁集团共同发布了《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以加速推进新时代下铁路的绿色低碳发展。在这个方案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推动运输装备低碳转型的举措。加快机车更新换代,推动超低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这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未来绿色出行的承诺。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为了实现超低和近零排放,铁路机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从新能源的应用到智能控制技术的引入,从材料的优化到结构的创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而这些努力,最终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效益,让我们的出行更加绿色、更加美好。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铁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长期以来,中国铁路一直扮演着联通世界、沟通文明、引领发展、促进和平的重要角色。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铁路作为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主力部队,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如今,我们身处奋发奋进、追梦逐梦的新时代,我们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今天的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今,铁路人正怀抱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本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高站位、燃状态、硬作风,不断谋求新发展,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谱华章!
刘学丽
编辑:
免责声明:西安网刊发此推广稿件仅为信息交流,扩大网络传播面积,该推广稿件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西安网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4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