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
听基层声音,讲发展故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基层一线广大干部职工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展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产城融合等方面的典型经验,由西安广播电视台(集团)联合经开区宣传文旅局共同打造的人物访谈融媒体节目《高质量发展看经开》今天我们走进了西安经开第三小学。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海兰向我们介绍,西安经开第三小学成立于2017年9月,是由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占地51.9亩,教学设施设备均按国家示范学校一类标准配置,学校配备有种植基地、手工创意作坊、无土栽培室、图书馆、中医馆、音乐馆、舞蹈室、科学室等40多个功能部室。学校移步皆美景,入目即画卷,校园里有景观连廊、喷泉荷花,鱼戏莲间、鸟鸣声声,建筑物和文化相结合,成为“以文化人”的载体。目前学校共有73个教学班,在册教师191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68人,承担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36个。
张海兰校长说,在经开区教体局“建学校、强师资、提质量、创特色、促均衡”的基本理念下,经开三小建校七年来,以“夯实基础,发展个性,为孩子的未来赋能”为愿景,秉持“和润·生长”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立体构建校园文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以“1+N种子”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以“每月一事”主题式学习拼单打造课程特色,以“自生长”的办学理念带动学校现代管理体系建设,着力从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造上级放心,老百姓满意的学校。经过七年的砥砺发展,全力树起区域教育的标杆、小学教育的品牌,探索出了一条既有个性化特色,又具可操作性、可借鉴性的示范化办学思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谈到如何推行“和润”文化立校时,张海兰校长说,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落实“每一粒种子都可发芽”的育人观,明确了以培养未来卓越担当人才为育人目标,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一流基础教育名校。“和润·生长”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年,学校提出“家和兴校,润物无声”,解决的是家长对新建学校办学质量、发展前景的种种顾虑。第二年,学校提出了“和七彩阳光,润幼苗成长”,解决的是“孩子的成长靠什么”的问题。第三年提出了“和合共生,润育生命”,大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第四年提出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希望每个人守好岗位,各司其职。第五年,学校提出了“七音合昶成美声,五育润泽长幼苗”。在第六年,伴随着第一批毕业的孩子对未来的生涯规划,学校提出了“润德博学,和而不同”。可以说随着学校的发展需求,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延展与丰富。
张海兰校长说,建校以来,学校建构了“1+N种子”课程,其中“1”即“一人一课程”,要求每位教师研究一个项目主题,目的是为孩子提供N种成长机会。希望每位教师潜心治学,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成就孩子,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党建自生长。我们抓班子、带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员活动室、红领巾活动室,成立学校少工委,开展红船的故事等专题党课。每学期开展“四轮课”:名师示范课、新教师见面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全员推优课;各学科教师利用课间、早读时间实行每周一次大教研+每天早晨小教研,跟研领导深入教研常态指导。在经开区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学生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评价自生长。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综合考量教师,使教师的参与感、获得感、积极性得到提升。
介绍到经开三小的特色课程体系时,张海兰校长说,在“双减”政策和2022版《新课标》出台之后,为了让孩子的核心素养落地有主题、有梯度、有场所,学校打造了N多种主题、N多种体验场馆、N多种研学资源。在“1+N种子”课程体系下,围绕“每月一事”的主题式学习拼单,学校开展了二十四节气跨学科融合课程,为学生绘制出六年的成长树。学校构建的15个场馆课程,如种植园、智慧农场、创意工坊、小种子二十四节气场馆、科技场馆让学生在多样态的情景中,有选择地体验学习内容,场馆课程体现了新课标要求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对标第二课堂,优化课后服务,赋能个性成长。学校开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自选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艺术、体育、文学等39种社团。实行学生每学期一次体验式菜单选班走班制,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让“行走的课堂”赋能终身成长为给孩子提供真实、专业的学习场域,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场馆、基地等,寻找历史印记,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做-评”一体化开发“小种子”综合评价信息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估电子档案和大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学习诊断与“画像”,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激励,个性培养。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3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