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一主持人(晗冰)左一专家(余晓楠)
上周一《心有灵犀》
西安市长安医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
专家余晓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
什么是心身疾病
即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患心身疾病?
面对心身疾病
我们当如何做呢?
本期
我们继续请余晓楠老师为我们讲述
余晓楠西安市长安医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专家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
2、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3、累及部位是植物神经控制下的单一器官和系统;
4、用单纯的生物学治疗,效果不理想。
余晓楠老师提到在现实生活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非常高,国内综合医院统计约为1/3,且呈增高的趋势,国外则高达10%-60%。那么,同样的工作环境,甚至是同样的应激事件,为什么有人就得病,有的人就能不生病?
啥样的人容易患心身疾病?
每个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状况,往往跟该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有关。
1.首先是性格上的差异。性格没有好坏,但是情绪过度容易伤身。性格冲动、急躁、攻击性强的人,得冠心病的几率较大;而性格内向、消极、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则易患支气管哮喘,性格固执,爱怨天尤人的人患偏头疼的风险比较大。
2.个体经历与体验的差异。如一位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遭受考试失利的精神打击,要比习惯得低分的学生严重的多,前者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也就大的多,如慢性疲劳和神经过度紧张等。
慢性疲劳综合症
多发于20~50岁,与长期过度劳累(包括脑力和体力)、饮食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要比躯体方面的症状出现的早。躯体症状以身体疲劳为首发症状,如头疼、头晕、失眠、健忘、低热、肌肉关节疼痛和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均不早于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大多由不能缓解的疲劳状态引发心理上的改变,严重者会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引出消极、悲观等想法,甚至引发抑郁症。
3.看待问题方式的差异,即如何解释应激源。有的人看问题悲观消极,有的人则积极乐观;有的人仅仅把目光停留与事物表面,而有的人则善于理性分析问题并找到应对方案。
4.社会支持系统差异。如果一个人周围有足够善解人意的家人、师长、朋友或同事的关心,那么他即使遭遇了心理的挫折,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及时的排解内心的压力,而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低防御+亚健康=心身疾病,当下亚健康人群比例很高,如果心理防御很弱或是消极的防御,就可能成为心身疾病的高危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恰当的使用潜意识防御,掩盖不幸的现状,麻痹和安慰自我,能使人的内心得以有喘息之机,为调节心境提供缓冲时间。但是它若形成习惯,则容易导致阿Q人格(负能量的人),所以需适度。
预防心身疾病的建议
预防心身疾病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消除或远离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源,加强社会人际支持,积极防御,端正认知方式等。余晓楠建议心身疾病的高危人群尽量做到: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
2.正确管理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包括适当压抑,这是一种积极的努力,通过努力把那些威胁自己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靠近意识。但如不能有效疏导压力的话,过分的压抑也是有害的。其次是转移升华,这是唯一真正成功的情绪管理机制。例如把攻击性冲动升华为诸如拳击、足球比赛之类的活动。
3.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变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
4.结交知己,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健康。
5.努力工作,学会休闲。工作的最大意义不限于由此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他对个体还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工作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在社会的地位。
心理疾患的治疗除需有心理医生的指导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与毅力。如果掌握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我们不仅能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还可随时关心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从此意义上讲,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3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