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查实情、听实话、办实事的过程,也是对基层问题“把脉问诊治疗”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上级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望闻问切”是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论断疾病的方法,调查研究同样要善于“望闻问切”,这样才能抓住基层问题之“症结”,开出推动发展之“良方”。
“望”,就是细于观察查实民情。有些领导下基层时好面子、讲排场,喜好前呼后拥一大群人员陪同。所到之处往往是国泰民安、一片和谐。这样的调研看似“深入”,实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毋庸置疑,这种作秀似的“十月怀胎”也结不出什么有益于人民和地区发展的“好果”。“查实情”就是轻车简从深入基层一线,用“火眼金睛”查看人民不加“修饰”的生活状态和暴露的问题。“我们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院子,深入到田间地头、村落院坝,查看环境变化、产业发展、扶贫成效、道路交通、组织建设等,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基层真实情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在查虚情式的调研过程中,“眼见”也可能“为虚”;只有轻车简从、不打招呼的查实情才能真正做到眼见为实,也才能洞见问题所在,为基层治理开出“良方”。
“闻”,就是善于辨听知晓民意。“闻”即听实话。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作出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兼听各种意见,深入了解所面临问题的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心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有些基层干部不让群众与领导交流,一方面担心群众不会说话,另一方面也担心群众说“错话”耽误自己前程。他们往往自作主张,用汇报来代替“民声”。然而这样精心准备的汇报多半是片面的,甚至是违背民意的。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到群众中去听呼声、听牢骚、听建议,围绕调研课题,拓宽信息渠道,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反复听、全面听群众真实感受、中肯意见、所急所盼,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院坝会、座谈会、用活网络平台收集意见建议,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了解真实的民意,进而发现不足、改进工作,努力把民声民怨变成民众笑颜。
“问”,就是勤于询问寻求良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过程中除了被动“听真声”外,还要在此基础上主动“问良策”。“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进行“云端”式调研,他们自以为是,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不以为意。可想而知,由此形成的调研报告也必然大打折扣。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通过入户走访、一对一访谈、谈心谈话向普通群众、“两代表一委员”、村居干部问愿望、问需求、问思路。进一步了解存在问题,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问计于民,在广纳民言、集思广益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破解工作难题。
“切”,就是精于把脉作出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的比喻: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让调研成果上升为指导工作的政策,开出有针对性的良方。“切”即切要害。是对“望闻问”所获取信息进行整合成调研报告的过程。有些调研报告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所云、看不到中心思想、找不到核心内容。究其原因是没有切中问题要害,也就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在起草调研报告时要想切中问题要害,不仅要抓住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矛盾,还要牢牢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结合实情、民意、民智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细致地分析研究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以便为上级做科学决策打下坚实基础。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研判和分析,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要害处,有针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完成调研报告,查摆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让惠及民生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陈觉
编辑: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3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