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学校不应追求“曝光批评”轰动效应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3-03-17 10:37 阅读量: 字号:

  近日,广东,网传湛江一高校宿舍楼电子屏上挂出“姚同学约X刷单被骗”信息,引发关注。记者注意到,在网友“八只餐包”近日在某社交平台发布的相关图片中,一大门上方的电子屏上,红色字体醒目地显示着“姚同学,约X刷单,被骗12892元”字样。(3月15日上游新闻)

  看到这样的新闻,感觉心里很别扭。如此醒目批评“姚同学”,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在同学中的声誉;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如此“展示”,不符合教育规律。学校不是媒体,应该讲究循循善诱的教育,不应追求“曝光批评”轰动效应。

  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能因为目的纯正就让行为无所顾忌。相关负责人表示,的确是学校官方发出的提醒信息。相关提醒信息在学生公寓播放,也是公安部门所做的宣传,公安部门希望提醒同学们提高警惕、不要被骗。因为同学被骗比较多,是出于对学生的一个警示作用考虑。笔者认为,不管是学校做法,还是公安部门考虑,都不妥当。学校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班级会议,个别疏导,没必要如此宣传。公安部门考虑,也可通过上“法制课”进行教育和警示,没必要如此公示。大门上方的电子屏上,红色字体醒目地显示着“姚同学,约X刷单,被骗12892元”字样。这样的“警示作用”实际上是“粗暴教育”,不但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本人产生心理伤害。

  学生做犯错误,做错事,很正常。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应该始终用好爱心,运用包容,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是学校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教育的智慧与情怀。曝光批评不是教育,粗暴警示不是教育,这样的“无情”教育很粗暴,要不得。由此,想到陶行知三块糖的教育故事。面对打架的孩子,他没有横眉冷对,没有声色俱厉,而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进步,用“糖”进行疏导,最后,达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的教育应该用好这个“三块糖”效应。

  打造“警示作用”,可以,但不必冷漠,不必粗暴,完全可以温情脉脉,可以真情感化,这是教育的担当,也是学生成长最好的滋养。

  殷建光

编辑:钱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3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董越峰,修改董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