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你好 我的城 | 诗坛“传奇”王之涣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2-06-24 20:33 阅读量: 字号:

  记者 高阳:唐诗天团又添一员,今天核酸贴纸上的人物是王之涣,那么关于这位诗人的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大学生 陈恺昕:我刚放暑假从外地回来,也是第一次领到这个核酸贴纸。我觉得特别好,就有一点它是可以传承我们西安的文化,还有就是可以增加我们做核酸时候的乐趣。

  记者 高阳:那王之涣的作品你了解吗?

  大学生 陈恺昕:我好像就知道一个《登鹳雀楼》对吧?

  市民 邹雨衡:我知道有一个叫《登鹳雀楼》。

  记者 高阳:还有吗?

  大学生 陈恺昕:还有一个《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记者 高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被称为“五绝之最”,而他的这首《凉州词》也被称为同时期作品里的“七绝之最”。而这样一位成就颇高的诗人,他的生平经历却是扑朔迷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魏景波:王之涣的生平史料记载比较简略,大概是出身于太原王氏,在当时是唐代的名门望族,他做过两任小官。关于王之涣的生平经历真是有点儿神龙见首不见尾,史传也没有确切的记载,留下的笔记小说和墓志的记载互相之间也有矛盾,所以他在唐代堪称一个传奇诗人。他的诗歌在当时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惜的是现在《全唐诗》只留下了六首。

  

  

  记者 高阳:王之涣的作品虽然存世只有六首,但每一篇都是经典。他也和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人齐名,被称为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们在开元年间他们游历长安期间,还有过一段文坛佳话。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魏景波:“旗亭画壁”这个典故是一则唐代的文坛轶事。所谓的“旗亭”就是指的是挂着酒旗的酒楼,它有可能发生的地点就在咱们长安,很可能就在朱雀大街的附近。高适、王昌龄和王之涣到酒楼去聚饮,正好来了一群梨园的伶官,这三大诗人就暗中约定看歌女唱得谁的诗最多,谁就是优胜。一开始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接着又唱了高适的一首诗,第三位还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了,就指着梨园伶官里边气质最佳的一位说,必是这位歌女唱我的诗,结果那位歌女一开口就唱得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三个人就开怀大笑。这个故事就反映了唐代的诗歌,它其实是当时的市民阶层包括各色人等,大家共同的一个爱好。

  

  

  记者 高阳:在王之涣存世的六首作品中,还有一首描绘长安风景,寄情于景的作品叫做《送别》。和雄浑苍健的边塞诗风不同,这首作品细腻抒情,而诗中所描绘的,正是“灞桥折柳”的场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灞桥区文化馆研究馆员 李君利:这个《送别》书写的内容包含着永恒的人性的这个主题,所以在我们心中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我们现在的古灞桥遗址没有了,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这些咏灞桥和折柳送别的诗篇,我们可以满怀深情地回忆当初汉唐那种自然和文化的盛景。

  灞桥区道别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宣传部部长 金少白:王之涣这一批边塞诗人,他们留下的诗文其实在告诉今人,在长安这个地方,在大唐诗篇发生绝大多数的地方,就是我们文化的承载地,也是我们的发扬地。

  

  记者 高阳:在唐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眼中的长安城,而在王之涣这些诗人心中,长安也是他们心灵的港湾。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魏景波:长安是唐代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咱们长安的一砖一瓦都书写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文化符号,古往今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想我们西安人对唐诗,有比外地人更多一份认同。所以我们发扬唐诗文化,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我要留言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2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王嘉,修改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