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问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0-11-26 18:24 字号: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今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453个,其中产业项目占比41%以上,百亿元以上大项目12个,30亿元以上项目占三分之一。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328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819亿元,达到年计划的100.2%,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任务。134个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9个前期储备项目已提前开工并实现有效投资,创历年最好水平。三星二期二阶段、恒大新能源汽车、陕汽重卡扩能、三一重工西安产业园、法士特变速器、铂力特智能工厂、青岛啤酒100万千升等项目加快建设,三星二期一阶段、吉利、宝能新能源汽车、博士力士乐等项目建成竣工,隆基10GW单晶电池、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航天六院扩能搬迁等项目投产运行,支撑带动我市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提早主动谋划,高标准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市委、市政府按照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总体思路,2019年四季度开始谋划2020年重点项目,研究制定《高质量推进市级重点项目实施意见》,提出市级重点项目新标准,并按照新标准进行项目谋划和遴选。召开了全市重点项目推进会。明确要求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建设30%以上,半年开工50%以上,三季度100%全部开工建设。3月17日举行2020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1503亿元的16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二、强化要素保障,助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聚焦重大项目生产要素保障,市区上下联动,推行“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 “净地”出让、文勘前置、“许可承诺” “容缺受理” “网上预审”“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推动重点项目手续及时办理、尽早办结。今年先后办结270个市级重点项目手续。进一步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树立“土地跟着项目”走导向,跟进保证重点项目水电气、物资运输、邮电通信、渣土清运等建设需求,提前开展重点项目“电力预建预装”工作,确保项目建成前电力保障到位。供电公司按照“预建预装”要求,预先建设33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提前3个月完成奥体中心项目电力保障任务,实现项目建成即“一键通电”。

  三、强化包抓帮扶,打通项目建设堵点难点

  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对453个市级重点项目,由市级领导进行联系包抓,重点问题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对328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建立专人联络机制,进行一对一服务。做到领导在一线督导、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及时协调处理项目规划、审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600余个。疫情期间,积极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在全国外资企业中第一家成功开通国际包机,运送三星外籍工程师及家属约3200余人;同时派出专人专车从省内接回3000余名技术和施工人员,并协调解决关键原材料运输不畅、100多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等棘手问题,确保了三星西安公司持续满负荷生产。港务区实行“三点一线两碗汤”措施,为务工人员免费提供防疫中药药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快推进了项目建设。在全市共同努力下,3月9日,183个重点续建项目全部复工,轨道交通、十四运场馆、三星二期等24个重点项目在疫情期间没有停工,为全市经济快速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强化考核激励,凝聚大抓项目强大合力

  出台《西安市2020年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西安市2020年市级重点项目观摩测评实施方案》,坚持把集中开竣工和集中观摩测评作为项目建设“大考场”,推动考核奖惩向重点项目聚焦,从“新项目开工率、项目建设质量、项目贡献率、统计入库率”四项指标,实施项目量速同考,坚持“每月集中调度、每季观摩测评、年终总评比”,推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今年先后4次举办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3次举行重点项目集中观摩测评活动,在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带动下,各区县、开发区积极开展自评、自查,互学,有效促进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双提升。

  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聚焦“产业强、企业强、创新强、品牌强、融合强”五强目标,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先后组织召开先进制造业强市大会、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大会,围绕11条重点产业链逐一建立链长制和发展方案,全力做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做大人工智能、机器人、5G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大数据与云计算5大新兴产业,做优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6大生产性服务业,做精文化旅游业,加快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一是招商引一批

  聚焦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出台《加强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建成国内领先的招商云平台—“长安行”,积极开展云招商、云推介、云签约。扎实做好“金秋季”招商引资工作,先后组织举办“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西安航空产业链供应商大会”“2020丝路国际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大会”等重点招商引资活动。1—9月,全市签约工业项目105个(包含协议项目),总投资1194亿元,分别占全市签约招商项目的22.1%、16.7%。引进“中车长客西北总部”“霍尼韦尔西区总部及智能消防安防大中国区总部”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3个,“荣民集团新型合金材料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园与动力电池产业园”等百亿元项目9个。科大讯飞、寒武纪、商汤科技等国内知名科技型企业落户西安。

  二、技改扩一批

  鼓励企业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全年组织实施11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9月完成技改投资72.9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92.5%,同比增长87.1%。隆基乐叶光伏组件项目、华天科技集成电路封装、西部超导合金材料和粉末盘等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充分利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97个新基建项目加快建设,北斗产业创新中心、远望谷物联网等74个在建项目1-9月共完成投资732.55亿元,达到年计划的93.9%。法士特、中服软件、西安电信、陕煤化工技术研究院4家企业项目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西安工业云平台”已上线71款应用服务产品,累计注册用户11341个。

  三、创新强一批

  全力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高新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高标准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国家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中科院西安科学园、西部科技创新港等科技产业园区及西安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交大—紫光展锐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基地建设。加大对规上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提升对企业研发的奖补比例,对2019年符合研发投入奖补条件的287家规上企业奖补1.74亿元。全力推动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累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99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269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024.78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实现94.4%的高速增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新增瑞联新材料、派瑞半导体、中天火箭、中行富士达、三人行集团5家科技型上市企业。

  四、改革活一批

  加快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竞争类企业混改率已达到50%以上,完成13户市属竞争类国有企业的混改。2020年9月11日,市国资委将工投集团持有的标准集团100%股权无偿划转给陕鼓集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努力打造成为一流大型地方工业企业集团。以智慧绿色服务型制造成功转型的“陕鼓模式”获得国家工信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广

  五、融合带一批

  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易俗社文旅片区、西安文化商务区(曲江CBD)、恒大童世界等文旅新地标。推动大明宫等景区提档升级,实施大唐芙蓉园、楼观台等景区免费开放,建成开放杜邑国家遗址公园、长安唐村等新景点。新增规上文化企业57家,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夜游人气指数、旅游热度连续保持全国前十,大唐不夜城成为全国示范步行街。持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推广“研究院+运营公司”协同创新模式,组建由188家商业航天企业组成的国际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培育100家军民融合上市后备企业,新增“民参军”企业180家。上海博康光刻机项目、煤航遥感集团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西安,天地一体化西安地面信息港、鸿鹄高原无人运输机、北斗应用等项目加快建设。军民融合项目完成投资195.4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6%。加快推进央地融合。9月22日,我市成功举行央地融合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集中签约合作项目51个,投资总额2224.09亿元。为西安加快追赶超越增添新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科学指引下,把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工作始终,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大契机,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动向,瞄准重大基建、民生保障和产业升级等需求和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系统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优结构的“十四五”重大项目,强化项目储备,加快包装落地,着力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全市稳投资、稳增长提供支撑、积蓄后劲。

编辑:马腾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我要留言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0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